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 综合信息
 

中国最不好惹的一个省:半个中国都依赖它,太令人震撼

提到山东,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比人高的大葱,是卷万物的大饼,还是一口下去满是肉香的把子肉?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个省总带着点“土气”,好像除了吃的,没什么特别起眼的地方。

可你知道吗?你每天餐桌上的蔬菜,可能有近十分之一来自这里;你夏天喝的啤酒,每两瓶里就有一瓶产自这里;甚至国家的航母、深海探测装备,背后都藏着它的影子。

有人说“半个中国都依赖山东”,这个看似低调的省份,到底凭什么被称作“最不好惹”?

你吃的每一口,可能都离不开山东

别觉得“管饭”是件小事,能让14亿人吃得饱、吃得鲜,本身就是一种硬实力,而山东,恰恰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你可能不知道,山东只占全国6%的耕地,却硬生生养出了全国8%的粮食。

更厉害的是海鲜,全国13%的水产品都来自这里,夏天你在夜市吃的小龙虾、扇贝,冬天端上桌的鲅鱼、海蛎子,十有八九带着山东海的味道。

要说最出名的,还得是山东的“菜篮子”:寿光。

2024年这一年,寿光就新建了1.5万多个蔬菜大棚,光100亩以上的连片园区就有146个,1600多家合作社每天能往全国运6000吨蔬菜。

不管是冬天的黄瓜,还是夏天的菠菜,你能在超市买到的新鲜蔬菜,大概率都经过了寿光的中转。

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

而且现在的山东农业,早就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在寿光的2000亩农田里,到处都是5G农具,传感器盯着土壤湿度,自动设备浇水施肥,不仅省了30%的水,还少用了一半的人工。

现在山东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率已经达到36.2%,在全国都排前列。原来“种菜”也能玩出高科技,这一点真的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更有意思的是,山东不仅能“供菜”,还能把“吃”变成文化,鲁菜作为北方菜的代表,你常吃的糖醋鱼、油焖大虾,其实都是鲁菜的做法,早就融入了日常饮食。

近几年爆火的淄博烧烤更不用多说,一张小饼卷着肉和葱,让全国人都知道了山东人的热情。

夏天去山东的海边,吹着海风吃海鲜、喝啤酒,这种“顶配”体验,也成了很多人旅游的首选。从“填饱肚子”到“吃出花样”,山东把“吃”这件事,做成了连接全国的纽带。

车间里的“国防底气”

如果说“管饭”是山东的基础操作,那它的工业实力,才是真正的“隐藏王牌”:全球唯一一个拥有41个大类工业的省份,不是说说而已。

先看日常能接触到的领域:豪迈集团把轮胎模具、气门芯这些小零件做到了世界第一;通裕重工生产的风电主轴,在国际市场上占了近30%的份额。

济南的“电磁撬”更厉害,直接创造了大质量超高速电磁推进技术的世界最高速度记录。

这些看似和我们生活很远的“世界第一”,其实都是山东工业底盘的一部分。

更让人意外的是,山东很多民企看似做着“民用生意”,其实藏着军工级的实力。

临沂有个叫巨力索具的公司,平时看着就是生产绳子、索具的,结果国家工业摸底的时候才发现,人家居然有航母拦阻索的生产线。

要知道,这种高难度装备以前只有美国能造,山东民企直接打破了垄断。

还有烟台的淼盾物联,2024年专门成立了新材料公司,直接进军航空航天和军事军工的火灾防控领域,把民用的防火技术,升级成了能保护装备的“军工科技”。

这些实力背后,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全国30%以上的海洋领域院士,都在山东的科研机构工作。

你听说过的“蛟龙号”,能下潜到7062米的深海;“深海一号”,中国首个1500米深的深水大气田,这些国之重器的研发,都有山东院士团队的参与。

从顶尖人才到核心技术,再到能落地的装备,山东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国防支撑链”。

平时看着是“造民用产品”,关键时刻能转产军工装备,这种“藏得住、用得上”的能力,才是山东最“不好惹”的地方。

从耕海到造药,山东的未来不一般

山东靠海,可它对海洋的利用,早就不是“打渔晒盐”那么简单了。

2025年山东的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8万亿元,占全国的17.1%,沿海港口的货物吞吐量更是连续3年全国第一,说它是“海洋强省”一点都不为过。

现在的山东,能在海上“造农场”,“国信1号2-1”深远海养殖工船刚交付的时候,很多人都惊了:这么大的船,在海上就能养鱼,一年能产3600吨鱼,还突破了160多项技术。

除了“养鱼”,山东还在海上“搞科研”,国际上第一个能用于免疫抗肿瘤的海洋多糖药物“BG136”,已经进入了二期临床试验,以后可能会成为治疗癌症的新希望。

从“耕海牧渔”到“海洋制药”,山东把海洋的价值挖得越来越深。

在产业创新上,山东也没停下脚步,2024年,山东把40万吨废旧锂电池回收、海上光伏这些项目,都纳入了省级重大项目。

别觉得这些和军工没关系,废旧电池回收能提炼稀有金属,海上光伏能提供稳定能源,这些都是军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支撑。

上光伏

更重要的是,山东还是个“开放枢纽”,2025年的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山东专门设了中印尼合作展区,把自己的海洋技术、装备分享给其他国家。

加上沿海港口的吞吐量优势,山东一边连接着国内的物资运输,一边对接国际合作,这种“内外通吃”的战略位置,让它在全国发展中越来越重要。

厚道不是软,能扛事才是真

山东的硬实力,不光在经济和科技上,更在它的精神底色,这种底色,藏在千年的文化里,也藏在山东人的担当里。

济宁是孔孟故里,曲阜的孔庙已经有2400多年的祭祀史,孟府孟庙的石碑上,刻着的都是“仁义礼智信”的道理。

可这些不是停在书本上的文字,近代的时候,山东人就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

赵登禹将军在喜峰口战役里,带着部队打退了日军,打出了中国人的气势;煤矿工人出身的洪振海,组建铁道游击队,跟日本人抢物资、炸铁路,最后牺牲在了战场上。

从古代的儒家思想到近代的抗日英雄,“担当”两个字,早就刻在了山东人的骨子里。

而且山东的文化,从来不是“老古董”,老一辈可能知道驼山石窟里的隋代石刻,能看到当年东西方交流的痕迹。

年轻人却能把“鲁A济南车,鲁B青岛的……”编成车牌歌,在网上传得火热。

这种“老的有底蕴,新的有活力”的文化氛围,让山东既能守住根,又能跟得上时代。

最难得的是,山东明明有全国第三的GDP,却很少张扬,别人讨论经济大省的时候,可能先想到广东、江苏。

可山东却在默默做着“实事”,种粮食、造装备、搞科研,关键时刻从不掉链子。

就像有人说的“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鲁撒冷”,这种“不好惹”,不是争强好胜,而是“我能扛事,我能托底”的底气。

结语

其实山东的故事,也是中国很多省份的缩影。广东有经济活力,内蒙古有能源优势,浙江有数字经济,每个省份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山东的“不好惹”,不是因为它比谁强,而是因为它把“保障民生、支撑国防、推动创新”这些事,都做到了实处。

我们常说“中国强大”,这种强大从来不是靠某一个地方,而是靠每个省份像山东这样,守好自己的责任,发挥自己的优势。

当14亿人、34个省级行政区拧成一股绳,这才是中国最硬的底气,也是最让人震撼的地方。

【综合信息】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财政厅 关于2025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202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