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 综合信息
 

俄罗斯1.46亿人口,2023年拥有5918万辆汽车,广东1亿多人多少辆?

你或许没想过,一个地广人稀、常年冰封的国家,竟然比中国最富裕的省份更依赖汽车?

大家都知道,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人口却只有1.46亿,与中国的“经济强省”广东相差无几。

然而,在这样的基础上,2023年俄罗斯的汽车保有量已经接近6000万辆。而广东,作为一个人口过亿、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的大省,它的汽车保有量又是多少呢?

为什么俄罗斯人离不开车?

实际上,在俄罗斯拥有汽车不仅仅是为了便利,更是为了生存。西伯利亚的寒风如刀割一般,村庄之间动辄相隔数十公里,不开车出行,很可能在路上就被冻僵,无人知晓。

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使得车辆成为俄罗斯家庭的必需品。因此,截至2023年底,俄罗斯全国已登记了5918万辆汽车,平均每2.5个人就拥有一辆。虽然听起来令人惊讶,但对于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冬季漫长的地方来说,这并不算夸张。

但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生活很富足?答案并非如此。尽管俄罗斯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达到了364辆,高于许多国家,但背后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七成车辆使用年限超过十年,一半的人买车需要贷款,甚至有些人将月收入的一半用于还贷。

这种状况让许多人虽然有了车,却无法享受驾驶的乐趣。同时,由于车辆数量庞大,为鼓励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近年来俄罗斯停车费用大幅上涨,不少车主宁愿选择共享汽车也不愿开自己的车。

简单总结一下,他们买汽车不是因为想,而是不得不。这份刚性需求背后的艰辛,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另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俄罗斯,中国汽车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中国汽车如何征服俄罗斯市场?谁在买单?

奇瑞、吉利、哈弗,这些品牌听起来是不是非常熟悉?没错,它们不仅在中国普及率高,在俄罗斯同样成为了街头巷尾常见的“三大巨头”。

最初进入俄罗斯市场时,这些品牌只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能够被人记住就已经是一种成功。然而到了2022年,随着西方车企纷纷撤出,中国品牌迅速崛起,市场份额增长了六倍之多。如今,在俄罗斯销售的十辆新车中,就有六辆是中国制造。

你可能会疑惑,我们不是以新能源起家吗?为什么在俄罗斯电动车似乎不受欢迎,而我们的销量还能这么好?原因很简单:我们在新能源领域追求高性价比的同时,传统燃油车同样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并且根据俄罗斯的实际环境进行了技术优化。

2023年,俄罗斯新增注册车辆超过百万,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普通百姓需要更换车辆,但德国、韩国、法国的品牌都退出了市场,这时中国车正好填补空白,价格实惠、质量可靠、款式多样,完全符合俄罗斯消费者的需求。

有趣的是,一边是俄罗斯人在积极购买,另一边则是广东工厂全力生产。2023年,广东单省就生产了253万辆新能源汽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这种高效的生产能力为中国汽车走向世界提供了坚实基础。我们不仅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更通过出口提升了全球影响力。

那么,这次中国汽车出海的成功是因为中国制造过硬,还是因为俄罗斯别无选择呢?继续往下看,了解广东人如何购车、造车,也许能解答你的疑问。

广东的汽车保有量是多少?

中国汽车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实至名归。广东不仅是购买力强劲的大省,同时也是制造能力突出的核心区域。一省之力撑起了整个国家的汽车产业。

2023年底,广东全省汽车保有量突破3000万辆,达到3069.1万辆,堪称全国最会买车的省份。这里的车辆密度极高,走在街上稍不注意就会被各种车辆包围。这不是因为广东人喜欢炫耀,而是现实所需——城市规模大、生活节奏快,即便公共交通再发达,也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需求。

虽然与俄罗斯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广东不仅买得多,造得也十分出色。全年生产汽车318万辆,稳居全国首位。其中,广州生产的汽车几乎占到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而深圳的比亚迪则将新能源汽车产量提升至173万辆。

这背后不仅是生产线的努力,更是广东多年积累的汽车工业基础。广汽集团经过多年发展,无论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传祺、埃安等品牌各具特色,而比亚迪更是行业标杆。

这些品牌的成功离不开广东十几年持续投入的产业升级政策。政府真金白银支持科研创新、园区建设和产业布局,才换来今天的成果。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广东人用车习惯与北方地区截然不同。这里城市密集、消费水平升级迅速,对汽车智能化和舒适性的要求非常高。换句话说,广东的消费者可以被视为中国车企的“压力测试场”。如果能在广东获得认可,那么走向海外市场自然更加从容。

因此,广东不仅仅是一个“汽车大省”,更是一个完整的“汽车生态系统”。从购车、用车、保养到换车,再到整车制造、技术研发和出口贸易,整个流程都能实现闭环管理。然而,汽车数量多并不等于未来一定更好。

谁的车轮更有潜力?

汽车数量多并不代表质量高,也不代表生活轻松。俄罗斯人用车是因为“不得已”,而广东人用车则是“不得不”。同样是人均汽车拥有率高,一个是因为空间广阔,另一个则是由于人口密集。但仔细对比后,你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

正如前面提到的,俄罗斯人大多是“旧车舍不得换,新车靠贷款”,而广东人则是“早换早享受”。很多新能源车每隔三四年就会更新一轮,甚至有人家里两辆车,一辆专供市区通勤,另一辆负责长途旅行。这其中不仅体现了经济实力的不同,更反映了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根本区别。

更大的差异体现在技术层面。尽管俄罗斯车辆数量庞大,但新技术应用比例极低,电动车保有量仅有5万多辆,其中四分之一来自中国品牌。而在广东,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289万辆,充电桩数量超过40万个,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充电设施。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太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更快。

归根结底,谁更能代表未来?俄罗斯依靠汽车穿越荒野,而中国则借助汽车迈向未来。前者是在填补传统市场的空白,后者则是在开辟新兴市场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两种汽车生态系统的对比,更是两种国家发展模式的映射。对于俄罗斯而言,汽车是维持生活的工具;而对于广东来说,汽车则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引擎。

结尾

从西伯利亚的雪原到珠三角的高楼,汽车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代步功能。无论是数量还是结构,从需求到产业,俄罗斯和广东就像两面镜子,反映出截然不同的发展逻辑与生活方式。

一边是老旧车队艰难前行,另一边是智能电动车驶向全球。未来的方向,只需看看车轮朝着哪个方向转动便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