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山西省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山西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10月14日下午,山西省文旅厅在山西饭店举办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颁牌暨非遗跨界融合交流活动,山西共有49位传承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守护者、传递者。他们以自己的匠心坚守和使命担当,在开放中坚守核心、在变革中保持延续,维护着山西文化的薪火相传、赓续不绝。非遗传承关键在人,今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山西省49人入选。目前,全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共有3998人,山西有国家级传承人198人,省级传承人1423人,总数位列全国第三。
从项目类别看,山西省此次入选的49位国家级传承人,涉及9个类别38个非遗项目,填补了22个国家级项目传承人的空缺。作为戏曲大省,此次山西省有16位传统戏剧类传承人入选国家级,其中稀有剧种的传承人有9人。加上前五批次,传统戏剧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共81人,占到全部类别的40.9%。其次,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的手工艺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9人,占到全部类别的24.7%。
从年龄结构看,许多中青年传承人的入选,有效缓解了现有传承人年龄偏大的状况,非遗传承队伍更加壮大,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60岁以下的中青年传承人增加了21人,达到43人,占比从14%提升到26%。
省文旅厅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既是一种荣誉,也代表着责任。今后,山西省要进一步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政策环境,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传承人的支持和服务。
活动现场,汾阳地秧歌、二人台、长子鼓书、屯留道情、晋南威风锣鼓、左权开花调、形意拳等项目新入选的国家级传承人进行了表演展示。此外,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高鹏、乔氏“珐花”陶瓷传统手工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乔琳,进行了非遗跨界融合的主题分享。部分专家、传承人,围绕“山西非遗的N种可能”进行了讨论。(记者 赵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