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动态
 

山西建投建工集团队伍铸魂篇:知行合一锻铁军 坚韧不拔传企魂

企业作风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等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风气,是企业在各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处事的风格。“知行合一 坚韧不拔”是山西建投的企业作风,是建投铁军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山西建投人始终将这一作风融入队伍血脉、注入企业灵魂,从标杆项目的攻坚实践到管理体系的革新突破,让“知行合一”变为行动自觉,让“坚韧不拔”化作精神底色,成为推动企业穿越市场周期、领跑行业发展的管理共识与行动指南。

务实笃行敢为先:以“知行合一”锻造成果导向的行动铁军

“知行合一”的核心,在于将“理念认知”转化为“实践动能”。以拉萨南北山曲水县营造林先造后补工程项目为例,其“知”,是项目团队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化为行动自觉,以敬畏自然之心守护高原生态屏障,以契约精神践行“造一片林、绿一方土”的庄严承诺;其“行”,是项目团队将生态保护认知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方案,实现理念与实践的深度统一。

拉萨南北山曲水县营造林项目

项目建设中,团队秉持“科技赋能生态修复、人才培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构建了全方位的创新实践体系。在科技应用方面,团队充分运用前沿科技为施工作业提供有力支撑。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沉浸式虚拟作业环境,帮助施工人员提前熟悉复杂现场作业条件,有效提升实战技能和安全意识。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对挖坑、栽种、填土、施肥等全流程进行远程监控,内置的气象监测模块实时采集关键环境数据,为苗木生长提供科学依据。在科学灌溉中,团队采用太阳能控制系统与滴灌、喷灌系统相配合,通过中央控制平台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数据和水箱水位,并根据树种特性和生长阶段差异精准分配水量,自动调节阀门开关,实现精准灌溉控制,使水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攻克了高海拔施工难题,更将生态保护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实践。

项目灌溉系统

同时,团队创新构建“建管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项目实战培育了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采取“项目即课堂”的实战化培养模式,培养了3名农用无人机运输操作员及掌握高原特殊环境生态修复方法的项目经理后备人才,并且将项目实践经验系统总结为《生态修复项目人才培养手册》,为后续生态工程储备了专业力量,实现了项目建设与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

通过科技与人才的双轮驱动,团队成功破解了高原生态修复的技术瓶颈,既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又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统一。如今,在海拔3600米至4000余米的拉萨南北山上,千万株新绿扎根冻土,一幅立体生态画卷正沿河谷徐徐舒展。

千锤百炼终成钢:以“坚韧不拔”淬炼攻坚克难的精神铁军

“坚韧不拔”,是在急难险重面前“不退缩”,也是在技术瓶颈面前“不放弃”。忻州市康养园区建设工程(一期)施工项目,功能分区复杂,需同步满足“教学、实训、康养”三大功能场景,仅实训中心就涉及12类医疗模拟设备的安装,且施工精度要求达“毫米级”。

忻州市康养园区建设工程(一期)施工项目效果图

面对该难题,团队深入理解“适教适训”需求,白天在现场严格校准轴线,将偏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夜间则组织技术骨干深化图纸,将抽象标准转化为12项量化指标和具体参数,确保建筑功能与教学需求完全匹配。通过系统化的精准管控,最终实现了医疗模拟设备的“零误差”安装,保障了不同功能区域的高效集成与适用性。

忻州市康养园区建设工程(一期)施工项目实景图

施工期间,遭遇连续20天降雨,引发基坑边坡位移风险,团队连夜组织3名行业专家开展论证,制定“分段注浆+钢板支护”方案,经过72小时连续轮班作业,完成注浆120立方米,成功将边坡位移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针对实训中心医疗设备接口与设计不符的问题,联合设备厂家和设计单位4次现场协调,3天内出具3版解决方案,通过“定制化接口适配器”实现设备精准对接。冬季施工期间,面对混凝土强度难达标难题,团队创新采用“地暖预热养护法”——在混凝土浇筑后启用地暖系统,将养护环境温度稳定在15-20℃,保障混凝土7天强度达标率100%,避免低温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忻州市康养园区建设工程(一期)施工项目实景图

最终,项目主体结构较计划提前15天完成,顺利通过结构验收,获评“忻州市优质工程”。

作风即战旗,精神是脊梁。当行业变革加速、市场竞争加剧,山西建投人始终以“知行合一”为行动罗盘,让每一项理念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以“坚韧不拔”为精神铠甲,在每一次挑战中彰显铁军本色。这份作风与精神,既是集团一直坚守的“根”与“魂”,更是未来践行“实力建筑 恒久传承”愿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